新聞中心
以吉林大學科研力量助推重慶產業高質量發展

研院動態 | 兩江協創區: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,給出了一份科技成果“創新答卷”
時間:2024-12-12發布:吉大研究院
科技創新是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,
如何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,
讓創新技術有效融入產業鏈的上下游,
甚至憑著一項創新技術“催生”
一個潛在的“獨角獸”?
今年初以來,
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聚焦產業化轉型發展,
開啟自己的創新探索,
并給出了自己的“創新答卷”。
讓科技成果活起來
過去,面對案頭堆放的各類申報資料,及書柜里數不清的專利證書,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執行院長趙敏常常眉頭緊鎖,發愁這些專利如何落地轉化,如何變成可以攥在手里的實實在在的“財富”。如今,他找到了自己的路徑,依托重慶兩江新區、吉林大學、研究院的科創平臺、孵化資源和專業化的服務團隊,在推動形成更多的橫向合作的同時,對具備成長潛力的研發項目加快落地孵化。
“從發愁沒錢轉到擼起袖子努力干,產業化最終一定是轉型解題的最佳思路。”趙敏介紹,研究院已完成“3+π”藍圖勾勒,研究院正在摸索形成一條的特色產業化路子。截止目前,該院已與國內外120余家企業建立合作,自孵化企業47家,投資項目12個,項目融資總規模達3500萬,同時與16家投資機構建立合作,自引基金3支,基金管理規模達20億。
另外,在橫向合作中,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達成技術合作項目17個,合同金額超270萬。
據介紹,在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47家自孵企業中,其中不乏“明星級”的存在:在生物醫療領域,歐陽紅生教授科研團隊成功培育出抗豬瘟、抗口蹄疫、抗流行性腹瀉等傳染病的種豬,有望填補國內外市場空白,成為全球最優質的種豬品種之一;在汽車零部件領域,研究院孵化企業研發的電動智能吸合門系統,改變了電吸門行業整體格局,由國外技術壟斷轉變為國內自主研發;在智能制造領域,何佳龍教授團隊自研出的高端智能裝備早期故障試驗系統,多項技術已達到國內外領先水平,目前已在多家制造企業試用;在低空經濟領域,研究院孵化企業已經在城市巡檢、醫療物流、消費物流等前沿產業開啟物資運輸“空中速遞”,實現了低空物流無人機醫療物資配送航線常態化運行;在虛擬現實產業領域,研究院孵化企業通過VR技術實現基礎醫學教學與臨床數據互通,已經建立起全國最大的醫療及人體數字資產庫……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,從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的“實驗室”,走進了全國市場的“貨架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