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中心
以吉林大學科研力量助推重慶產業高質量發展

政策支持 | 兩江新區出臺11條措施 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能
時間:2024-12-11發布:吉大研究院
近日,兩江新區正式出臺《重慶兩江新區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效能若干措施(2024—2027年)》(以下簡稱《若干措施》),加快構建全周期、全鏈條、市場化的成果轉移轉化體系,實現科技成果高水平轉移轉化,因地制宜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。
兩江新區黨工委委員、管委會副主任李潔表示,科技成果轉化是將科學技術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途徑。《若干措施》將從平臺、資金、人才等多渠道發力,打通成果轉移轉化各環節的壁壘,加快形成政產學研用多方協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格局。
小編梳理發現,《若干措施》共11條措施,涵蓋激發新型研發機構活力、開展有組織的技術攻關、強化創新平臺支撐、建立供需清單機制、建立供需精準對接機制、推動企業吸納轉化成果、強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。
在激發新型研發機構活力方面
《若干措施》提出要以“以股代權”“撥投結合”“多元投入”“收益反哺”等方式探索新型研發機構市場化運營,加快推進明月湖新型研發機構“一院一策”轉型優化。
同時,兩江新區還將支持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、生命健康、新型儲能、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等產業鏈“鏈主”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、研發投入、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,以“揭榜掛帥”方式組織開展產學研合作。
按照規劃,到2027年,兩江新區將聯合上述主體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技術瓶頸15項以上。
不僅如此,兩江新區還將建立供需清單機制,圍繞新區“33511”現代制造業產業集群重點產業,開展科技供給能力底數普查,針對研發主體,定期收集科技成果(高價值專利)、儀器設備、專家團隊等信息,建成重點產業科技供給能力清單動態更新機制。
在推動企業吸納轉化成果方面
兩江新區將引導新型研發機構盤活存量專利資源,加大向企業轉化力度,并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企業開展跨界融合發展,創造并開放新應用場景,適時發布新區創新技術應用新場景機會清單,形成以場景帶動科研攻關、吸納創新成果、開展產業培育的發展模式。
從技術研發到產業化落地的鴻溝被稱為“死亡之谷”,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創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《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、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》提出,“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,加強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建設”。
李潔表示,下一步,兩江新區將加快把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,轉化成現實生產力,催生更多新產業、新模式,為重慶及兩江新區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