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中心
以吉林大學科研力量助推重慶產業高質量發展

政策利好 | 單項目最高支持1000萬元!重慶智慧醫療裝備產業迎來“風口”
時間:2025-01-16發布:吉大研究院
1月14日,重慶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,對剛出爐的《重慶市智慧醫療裝備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(2025-2027年)》(以下簡稱《行動計劃》)作解讀。重慶智慧醫療裝備產業將迎來單項目最高支持1000萬元、產品檢測時間縮短、2億元種子基金等一系列重磅政策扶持,其中不少政策屬于國內首創。
1月14日,《重慶市智慧醫療裝備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(2025—2027年)》解讀新聞發布會,在市政府新聞發布廳舉行。 記者 羅斌 攝/視覺重慶
目標:產值年均增長60%以上,2025年超百億元
發布會現場,市政府辦公廳副主任陶曉鋒圍繞《行動計劃》的工作目標、舉措、產業政策和組織保障等方面介紹相關情況。
《行動計劃》聚焦高端醫療設備、高值醫用耗材、高效體外診斷和人工智能醫療器械等重點領域,整體目標是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、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的領軍企業和拳頭產品,全市智慧醫療裝備制造業產值年均增長60%以上,2025年產值超過100億元,2027年產值超過300億元。
具體來看,有3個方面發展目標:
一是營業收入超過20億元的領軍企業達5家,國家專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業達15家,專精特新企業達100家,10億元級“大品種”達10個,產業體系更加健全。
二是建成智慧醫療裝備產業創新綜合體5個、創新研發平臺100個、臨床試驗機構50個、中試驗證平臺5個,產業技術基礎體系基本完備。
三是推動實施600個創新醫療器械應用示范項目,產學研醫協同創新力度持續增強。
舉措:聚焦堵點卡點難點,實施5大工程
如何確保實現上述目標?陶曉鋒介紹,《行動計劃》提出了實施“產學研醫協同創新、創新產品倍增上量、開放合作揚帆出海、優質企業培育、產業生態創優”5大工程,共17條舉措。
“這些政策聚焦當前產業存在的堵點、卡點、難點,以創新主體和產業生態培育為目標,涵蓋研發創新、審評審批、醫工融合、人才引育、海外合作、市場拓展、企業培育、平臺培育等內容。”陶曉鋒說。
一些政策屬于國內首創:
如:第4條,為更好地推動產學研醫協同創新,提出鼓勵“企業出資出題,醫療機構、科研院所和高校解題”的橫向合作模式,應用示范產品可按規定直接進入參與項目的醫療機構使用,應用示范項目視同省部級縱向課題,醫務人員和科研人員的貢獻可作為職稱評定、崗位晉升、績效考核等重要依據。這一舉措有利于提升企業、醫療機構和科研院所合作發展動力,也有利于提升醫務人員和科研人員各方面力量的協同創新積極性。
第7條和第8條,建立優先審評審批機制,實施重點項目前置服務,提前介入、專班指導,可推進產品加快上市。
第9條,鼓勵創新產品入院配備使用。研究制定并動態調整《重慶市智慧醫療裝備創新產品目錄》,在市藥交所建立掛網采購專區,醫療機構按照“應配盡配”原則研究入院配備使用事宜,可幫助產品拓展市場。
第16條,常態化開展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審核。建立智慧醫療裝備創新產品快速納入醫保新機制,支持新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備案應用,可幫助產品加快臨床應用。
第17條,組織實施創新產品集中招標采購。對智慧醫療裝備創新產品的采購使用,參照集采中選藥品實行醫保預付,提前支付給醫療機構,可幫助企業產品做大規模。
政策:聚焦加速上市、落地生產等給予“真金白銀”支持
《行動計劃》聚焦支持創新產品加速上市、落地生產和市場拓展,支持企業和平臺提升質量、做大規模,加大金融支持力度3個方面,提出了11條政策。
“真金白銀”支持:
研發方面,市科技局單項目最高支持1000萬元,市衛生健康委科衛聯合醫學科研項目最高支持800萬元。
審評審批方面,市藥監局加快工作速度,產品檢測時間比現在平均縮短15—30天,第二類醫療器械審評時間平均縮短20天。
品種支持方面,市經濟信息委對新產品按照創新程度給予20萬元—300萬元不等的獎勵。對通過FDA(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)、EMA(歐洲藥品管理局)、PMDA(日本藥品醫療器械局)或WHO(世界衛生組織)等國際機構合規性檢查并實現海外銷售的,每個給予最高100萬元獎勵。
企業投資及并購支持方面,市經濟信息委對將市外并購項目轉移到重慶的,擇優按并購金額的5%予以最高不超過500萬元的獎勵;企業生產線新建或技術改造的,按不超過項目總投資的20%,給予最高1000萬元獎勵。
金融支持方面,市科技局設立2億元種子基金,推動相關科研成果轉化應用;重慶渝富控股集團設立市級智慧醫療裝備專項投資母基金,與集聚區、企業和社會資本合作,根據項目情況參與子基金投資,打造100億元智慧醫療裝備產業基金群。市經濟信息委對企業融資、貸款和融資租賃等給予最高500萬元到1000萬元支持。
此外,在組織保障方面,重慶將組建市智慧醫療裝備產業創新發展工作專班,由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總召集人,分管工業和信息化、衛生健康工作的副市長以及重慶大學校領導擔任召集人,成員單位包括12個市級單位、4個集聚區、2所高校,圍繞產業鏈建設與招商、科技創新、改革創新審評審批、醫工融合、臨床應用、金融服務等6項重點工作,分層分線推進各項工作。
來源 | 重慶日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