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中心
以吉林大學科研力量助推重慶產業高質量發展

重慶日報頭版:主動匹配市場,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“孵”出53家企業
時間:2025-02-17發布:吉大研究院
科技成果要走向市場,找到“良緣”是一件難事。許多科技成果在轉化時因為找不到客戶和應用場景,只得長久地“待字閨中”。
但在兩江新區明月湖畔,卻有一家新型研發機構跳出了這個難關——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自2020年誕生至今,該研究院已經孵化了53家企業,累計注冊資本超6000萬元。
為何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能把一大批科技成果成功地送到市場上?近日,記者進行了調查。
從拿著成果找“伯樂”,到面向市場搞研發
把科技成果送到市場上,最難的是什么?在研究院項目經理劉江看來,最難的是轉變思維,找到市場的痛點。
2023年,吉林大學機械工業數控裝備項目在研究院立項,注冊成立重慶吉達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(下稱“吉達智能”),推出了機床早期故障預警系統。
劉江介紹,吉林大學機械與仿生工程學科群是國家“雙一流”學科建設(群),前述的機械工業數控裝備項目技術積淀超過20年,但推介機床早期故障預警系統時,企業卻直接表示不需要。
為啥這么好的技術還會被拒?經過多次拜訪,企業道出了心里話:機床早期故障預警系統用于機床出廠前的故障檢測,目標是減少售后成本。但這并不是市場面臨的痛點。
最終,劉江和同事們發現,對大數據的沉淀和挖掘,才是制造業企業普遍面臨的痛點。
以重慶清平機械有限責任公司(簡稱“清平機械”)為例,該企業發展歷程近60年,具備年產齒輪800萬只、齒輪箱4萬臺的生產能力。但過去由于沒有合適的檢測設備,一直用“人工聽診”的方式來檢測齒輪箱質量。
也就是說,老師傅們戴著聽診器,用聽診器聽齒輪箱的運轉聲音,再根據經驗來判斷是否有質量問題。這不僅效率不夠高,且不容易找到質量問題的根源。
由此入手,吉達智能調整技術方向,為清平機械研發偏航變槳齒輪箱檢測設備系統,于2024年下半年正式交付。
▲2月14日,位于兩江協同創新區的重慶吉達智能裝備科技有限公司,工作人員在后臺監測新能源汽車齒輪運行狀況。記者 張錦輝 攝/視覺重慶
軟件方面,該系統具備人工智能自主學習功能,可以高效檢測,還可以根據大量的檢測數據,自主總結、分析質量問題的表現成因。硬件方面,該系統“外形”就是一臺一體機,簡單好操作。
據統計,系統投用后,齒輪箱檢測效率提升,檢測時間由原來的2至5分鐘縮短至30秒至1分鐘。同時既降低了不良品流出的風險,也節約了人工成本。
“技術好不好,有科研體系去評價;而產業化行不行,要看市場是否‘買單’。”劉江說,近年來,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啟動了產業化改革,鼓勵企業帶著成果主動去匹配市場。成功者如吉達智能,2024年營收近300萬元,2025年營收有望達到800萬元。
面向全市招攬好項目,“撥投結合”把企業“扶上馬”
記者發現,吉達智能可以如此迅速地轉換技術方向來取得市場認可,除了團隊本身技術過硬,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大家思想統一:要主動匹配市場,而不是呆在技術“舒適圈”里。
這一點,在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孵化的53家企業中,已經形成共識。
“要想讓科技成果真正產業化,就得主動出擊。”重慶漢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(下稱漢佩生物)運營負責人王波說,幾天前,一位用戶向研究院咨詢,漢佩生物的獸藥研發目前進度如何。留言雖短,但公司很看重,正在著手聯系。
“提問這么專業,說不定有合作機會。”王波表示,漢佩生物與溫室大華農合作的Ⅱ類新藥頭孢維星鈉在今年1月獲批新藥證書,可以治療寵物皮膚感染,預計年內上市。
記者注意到,和吉達智能不同,漢佩生物的團隊主要來自重慶,包括重慶大學、西南大學等高校。為啥它會在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孵化?
“我們為全市范圍內的好項目提供孵化服務。”研究院孵化板塊負責人賈夢如說,孵化的項目聚焦汽車工程、智能制造、航空航天、先進材料、動物科學等吉林大學優勢領域。在產業化改革中,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設置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孵化機制。
記者了解到,研究院采用撥投結合的形式,以項目經理人專業篩選機制精準識別高潛力項目。啟動初期,研究院立項并提供資金支持,減輕團隊財務負擔,并確保項目產生的知識產權歸屬于研究院。
一旦技術團隊完成技術升級、產品開發并注冊成立項目公司,研究院即對前期積累的知識產權進行合理估值,并將這些無形資產作為股權投資注入項目公司,研究院同時保留使用自有資金對項目公司進行追加投資的權利。
就拿漢佩生物來說,研究院旗下的吉夯量(重慶)創新科技有限公司持股約4.6%。換句話說,隨著漢佩生物發展壯大,研究院的收益就能覆蓋前期投資。截至目前,研究院參股產業化公司12家,知識產權作價總金額1760萬元。
▲2月14日,位于兩江協同創新區明月湖畔的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 ,該研究院劉江(左二)作為項目經理在重慶漢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參與項目融資推進會。記者 張錦輝 攝/視覺重慶
研究院副院長羅懷勇表示,如果創業者有契合吉林大學優勢領域的好項目,均可通過“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”公眾號留下聯系方式,符合條件即可入孵。
擴大“朋友圈”,建設成果轉移中心為吉林和重慶兩地服務
當下,亞冬會正在舉行。截至2月13日,吉林省運動健兒在亞冬會中已摘得8枚金牌,吉林省在冰雪產業方面的優勢不言而喻。
“吉林在發展冰雪經濟方面的經驗,未來也會被引入重慶。”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產業副院長溫思博介紹,為加快落實重慶產業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要求,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攜手吉林大學智能制造研究院、吉林大學航空航天工程研究院打造出“三院一體”聯合運營創新模式,并設立長春科技成果轉移中心,作為引“吉”入“渝”的核心樞紐。
其中,借助長春科技成果轉移中心,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正在搭建冰雪智能制造裝備實驗室,布局冰雪經濟裝備領域,發揮吉林省冰雪經濟資源優勢,助力重慶跨區域、跨領域產業發展。
此外,該中心與吉大一院、二院、三院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,將把優質醫療及先進虛擬仿生教學科技資源逐步落地重慶。該中心還獲得了吉林省低空飛行服務中心的建設及運營權,未來有望為重慶低空經濟領域產業賦能。
▲2月14日,位于兩江協同創新區明月湖畔的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,重慶曼恩斯特新材料科技公司鋰電池團隊正在做實驗。記者 張錦輝 攝/視覺重慶
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執行院長趙敏表示,吉林大學重慶研究院正在探索通過產業化改革有效激發內在動力,借助市場化的運作模式廣泛集聚各類優質資源,進而推動科研成果的高效轉化。下一步,研究院將致力于發展“研究院經濟”,真正把“科研力”變為“生產力”,服務兩江新區乃至重慶社會經濟發展。
來源 | 重慶日報、新重慶